原标题: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方案解读
王振义(中)、陈竺(右)、陈赛娟(左)正在讨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。上海血研所供图
日前,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(简称上海血研所)陈竺院士舍贝里奖,同时获奖的还有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安娜・德尚、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于克・德戴,以表彰他们在“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创了革命性疗法”方面的贡献。再一次,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“中国方案”被世界医学界所瞩目。
为了攻克这种恶性、复发程度最高的白血病,经过四代学人30余年的努力,陈竺及其团队运用东方智慧“让癌细胞改邪归正”,使患者五年生存率达到90%以上。
“单兵作战”到“联合出击”
是什么力量引领这支中国科学家团队一步步攻克难关?该团队主要成员陈赛娟院士说,几十年来,每处困难的逆袭都得益于中国文化孕育的东方智慧,特别是中医理论中辩证施治、以毒攻毒、方药配伍、驯化诱导的东方思维,让他们在病理认识与治疗手段上,都有别于西方学者的病理认识方法。
在20世纪70年代末,国际上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和化疗,白血病也不例外,通常采取杀灭肿瘤细胞的化疗策略达到治疗目的。
而在上海血研所原所长王振义院士的引领下,陈竺及其团队开始思考:“被杀死的癌细胞是所有成分都坏掉了,还是只是少数基因或少数蛋白出现了问题呢?”
癌症细胞的一个特征就是无限增殖,同时分化成熟程度很低,是“很年轻、很幼稚的细胞”,而在白血病上这个特点更甚。因此,这支研究团队追问,“有没有可能诱导这个细胞恢复它的分化、成熟能力,同时又抑制它过度增殖。”简言之,“让癌细胞改邪归正”。
经过探索,20世纪80年代中期,团队幸运地找到一个名叫全反式维甲酸的维生素A的衍生物,首创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历史,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。然而临床观察发现,该方法联合化疗治疗的许多病人在几个月后出现了复发和耐药性,“单兵作战”这一策略需要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