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余庆:“治鼠达人”鼠口夺粮32年
在贵州乌江之畔,54岁的遵义市余庆县植保植检站站长杨再学和老鼠已经“斗争”了32年,每到年底,他都要算一算今年又从鼠口里夺回了多少粮食。
“全省农田鼠害防治面积600万亩,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了100万亩,按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0公斤计算,今年‘鼠口夺粮’1000万公斤,能为农户挽回产值2000万元左右。”杨再学高兴地说。
杨再学是成长于余庆县大乌江镇的山里娃,1986年从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后,分配在余庆县植保植检站工作。上岗没几个月,贵州搞鼠种调查,领导看他能吃苦,就安排他参与。从此,他和人人讨厌的老鼠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面对这份又脏又累的工作,他丝毫没有怨言,30多年的老鼠研究,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之间,反而得到极大乐趣。由于精通老鼠,他被人称为“老鼠精”,而他认为,研究老鼠他有两件“法宝”。
第一件“法宝”是研究老鼠。“老鼠不光糟蹋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,还传播疾病,刚工作时,我们一帮年轻人天天在田坎上捉耗子,头天晚上安200个捕鼠夹,天没亮再收回来,一晚上能打到二三十只老鼠。”杨再学说。
收集老鼠标本是杨再学最爱干的事。“通过测量老鼠的体重、体长、尾长、耳长、后足长,观察怀孕情况等,可以全面了解老鼠的种类、习性、繁殖周期规律,对鼠患预报、防治都很有好处。”杨再学说。
这些年来,杨再学共捉鼠近万只。在余庆县植保植检站“鼠害陈列室”里,陈列着大大小小20多种、100多只鼠类的标本。这些都是杨再学的“战利品”。
第二件“法宝”是不断完善治鼠新技术。1996年,受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委托,杨再学担任“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”主持人,肩负起全省农区鼠害监测与治理工作的重任。
“全国有鼠种200多种,南、北方环境不同,鼠害发生特点也不同,比如在贵州,黑线姬鼠的危害就非常严重,必须有针对性防治。”杨再学说。
过去防治黑线姬鼠主要是把鼠药露天放在农田里,一场大雨就被冲走了,杨再学研制了“毒饵站”灭鼠新技术,用PVC管、竹子、矿泉水瓶做盛放毒饵的容器,用铁丝做支架,就地取材、制作简单,不污染环境,对害鼠可长期控制。